(两会访谈)“鸭司令”胡建文: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 为小农户撑起“保护伞”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 题:“鸭司令”胡建文: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 为小农户撑起“保护伞”
记者 鲁毅
“小农户独立面对市场波动往往不堪一击,时常面临丰产不丰收的窘境,一场自然灾害足以让一年辛劳打水漂。”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临武舜华鸭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建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产业化企业应当好“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保护伞”,让农民增收致富更有保障。
出生农家的胡建文,二十多年来深耕临武鸭养殖加工销售,让“临武山水鸭天下”品牌家喻户晓,是名副其实的“鸭司令”。他历来关注三农发展,今年全国两会,他再次聚焦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等话题。
不同于美国、加拿大的规模化经营,日本“补贴型”农业,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小农户为主。胡建文认为,分散经营、实力有限、难以对市场行情做出有效预判、抗风险能力弱,是当下中国小农户面临的现实难题。
“农业产业化企业,一头联系着农户,一头联系着市场,是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最佳纽带之一,也是支撑农民稳定增收的保障。”在胡建文看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加速农业产业化,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十分关键。
身为“鸭司令”,胡建文多年来不断完善临武鸭产业链,创新农企共赢合作模式,为农户增收寻求更多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活鸭行情走低,市场上每只鸭子的收购价只有18到20元人民币,舜华鸭业以30.8元的订购价格向养殖户收购,保障了养鸭户的利益。
“企业在确保销路的前提下,通过农产品保险制度、订单农业的保价协议等,可有效避免农户面对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损失。”胡建文介绍,企业还能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等,有效提高农村生产力。
谈及当下火爆的乡村直播,胡建文认为,人人都可“带货”,一方面极大缩短了农户对接市场的链条,但也一定程度加剧了跟风种养的风险。电商平台的接入,农村合作社等多元化的规模化种植,或许可以增加小农户抱团参与市场谈判的能力,有效规划种养种类、规模等。
胡建文说,农村沃土,培育了一大批成功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为农村铺垫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极大激活了乡村活力,乡村振兴蓝图之下机遇无限。但人才缺失、县乡企业成本支出压力较大等也是农业产业化企业面临的发展难题,仍需各方与企业携手,因地制宜寻求破题之法。(完)
<pstyle="text-indent:2em;">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付出了心血,倾注了感情。记者走访调研了解到,一些扶贫工作人员自掏腰包,资助贫困群众。</p><pstyle="text-indent:2em;">扶贫干部自掏腰包到基层扶贫,是扶贫干部带着感情扶贫,真扶贫、扶真贫的一种体现。但扶贫干部个人经济能力有限,经常性“自掏腰包”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扶贫干部的经济负担。若把“自掏腰包”当成扶贫工作的一种方法,则不是长久之计,终非解决问题的好办法。</p><pstyle="text-indent:2em;">扶贫干部自掏腰包到基层扶贫,反映基层扶贫任务的艰巨,折射出扶贫工作存在的一些短板。要把扶贫干部“自掏腰包”当成一面镜子,从中查找不足,在解决扶贫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下功夫。</p><pstyle="text-indent:2em;">下好资金“及时雨”。扶贫干部自掏腰包,有的属于帮助贫困群众先行垫付扶助资金。一些地方的贫困户拿到了危房改造的指标后,需要自行将房子盖起来,相关部门验收通过后,才可以拿到相应的危房改造补贴。为了完成帮扶任务,有些帮扶单位或个人先垫付,等验收通过后,贫困户再用危房改造补助偿还。扶贫资金必须用到急需的地方,避免扶贫干部为扶贫项目垫资,应加大财政对贫困群众的转移支付力度,及时将扶助资金拨付给贫困群众,让扶贫资金像“一池活水”滋养贫困户脱贫,做到扶贫政策应享尽享,减轻基层干部扶贫的经济压力。</p><pstyle="text-indent:2em;">合力催生“长生花”。有的扶贫干部视贫困户如亲人,不仅经常帮助购买米、食用油、棉被等生活物资,还帮助购买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彩电等大件电器。一些扶贫干部在完成各种帮扶工作的同时,还自己掏钱做慈善,资助困难学生。扶贫干部个人倾力倾情帮扶,爱心可嘉,但受个人经济能力限制,难以坚持长久。对个别群众的特殊困难,需将情况及时上报反映,利用社会兜底保障政策解决。对于需长期慈善扶持的,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形成强大的帮扶合力。</p><pstyle="text-indent:2em;">种好扶志“责任田”。扶贫干部有时拿钱拿物,与个别贫困户套近乎,是一种无奈之举。这种“自掏腰包”难以帮助个别贫困群众形成持续脱贫的能力,反而可能助长“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对那些“身贫”又“心贫”的群众,如果不扶志,即使通过给钱给物使其一度脱贫,也很可能坐吃山空再度返贫,进而耽误脱贫攻坚全局。因此要认识到,做好扶志工作,是扶贫干部不能推脱的担子。要找准相关群众的“志短”病根,做到“精准医疗”、对症下药。通过多想些发展产业、拓展就业的方法,给贫困户找到出路,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保持住稳扎稳打的踏实干劲和耐力,让扶志的效果显现。</p><pstyle="text-indent:2em;">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付出了心血,倾注了感情。记者走访调研了解到,一些扶贫工作人员自掏腰包,资助贫困群众。</p><pstyle="text-indent:2em;">扶贫干部自掏腰包到基层扶贫,是扶贫干部带着感情扶贫,真扶贫、扶真贫的一种体现。但扶贫干部个人经济能力有限,经常性“自掏腰包”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扶贫干部的经济负担。若把“自掏腰包”当成扶贫工作的一种方法,则不是长久之计,终非解决问题的好办法。</p><pstyle="text-indent:2em;">扶贫干部自掏腰包到基层扶贫,反映基层扶贫任务的艰巨,折射出扶贫工作存在的一些短板。要把扶贫干部“自掏腰包”当成一面镜子,从中查找不足,在解决扶贫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下功夫。</p><pstyle="text-indent:2em;">下好资金“及时雨”。扶贫干部自掏腰包,有的属于帮助贫困群众先行垫付扶助资金。一些地方的贫困户拿到了危房改造的指标后,需要自行将房子盖起来,相关部门验收通过后,才可以拿到相应的危房改造补贴。为了完成帮扶任务,有些帮扶单位或个人先垫付,等验收通过后,贫困户再用危房改造补助偿还。扶贫资金必须用到急需的地方,避免扶贫干部为扶贫项目垫资,应加大财政对贫困群众的转移支付力度,及时将扶助资金拨付给贫困群众,让扶贫资金像“一池活水”滋养贫困户脱贫,做到扶贫政策应享尽享,减轻基层干部扶贫的经济压力。</p><pstyle="text-indent:2em;">合力催生“长生花”。有的扶贫干部视贫困户如亲人,不仅经常帮助购买米、食用油、棉被等生活物资,还帮助购买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彩电等大件电器。一些扶贫干部在完成各种帮扶工作的同时,还自己掏钱做慈善,资助困难学生。扶贫干部个人倾力倾情帮扶,爱心可嘉,但受个人经济能力限制,难以坚持长久。对个别群众的特殊困难,需将情况及时上报反映,利用社会兜底保障政策解决。对于需长期慈善扶持的,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形成强大的帮扶合力。</p><pstyle="text-indent:2em;">种好扶志“责任田”。扶贫干部有时拿钱拿物,与个别贫困户套近乎,是一种无奈之举。这种“自掏腰包”难以帮助个别贫困群众形成持续脱贫的能力,反而可能助长“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对那些“身贫”又“心贫”的群众,如果不扶志,即使通过给钱给物使其一度脱贫,也很可能坐吃山空再度返贫,进而耽误脱贫攻坚全局。因此要认识到,做好扶志工作,是扶贫干部不能推脱的担子。要找准相关群众的“志短”病根,做到“精准医疗”、对症下药。通过多想些发展产业、拓展就业的方法,给贫困户找到出路,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保持住稳扎稳打的踏实干劲和耐力,让扶志的效果显现。</p><pstyle="text-indent:2em;">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付出了心血,倾注了感情。记者走访调研了解到,一些扶贫工作人员自掏腰包,资助贫困群众。</p><pstyle="text-indent:2em;">扶贫干部自掏腰包到基层扶贫,是扶贫干部带着感情扶贫,真扶贫、扶真贫的一种体现。但扶贫干部个人经济能力有限,经常性“自掏腰包”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扶贫干部的经济负担。若把“自掏腰包”当成扶贫工作的一种方法,则不是长久之计,终非解决问题的好办法。</p><pstyle="text-indent:2em;">扶贫干部自掏腰包到基层扶贫,反映基层扶贫任务的艰巨,折射出扶贫工作存在的一些短板。要把扶贫干部“自掏腰包”当成一面镜子,从中查找不足,在解决扶贫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下功夫。</p><pstyle="text-indent:2em;">下好资金“及时雨”。扶贫干部自掏腰包,有的属于帮助贫困群众先行垫付扶助资金。一些地方的贫困户拿到了危房改造的指标后,需要自行将房子盖起来,相关部门验收通过后,才可以拿到相应的危房改造补贴。为了完成帮扶任务,有些帮扶单位或个人先垫付,等验收通过后,贫困户再用危房改造补助偿还。扶贫资金必须用到急需的地方,避免扶贫干部为扶贫项目垫资,应加大财政对贫困群众的转移支付力度,及时将扶助资金拨付给贫困群众,让扶贫资金像“一池活水”滋养贫困户脱贫,做到扶贫政策应享尽享,减轻基层干部扶贫的经济压力。</p><pstyle="text-indent:2em;">合力催生“长生花”。有的扶贫干部视贫困户如亲人,不仅经常帮助购买米、食用油、棉被等生活物资,还帮助购买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彩电等大件电器。一些扶贫干部在完成各种帮扶工作的同时,还自己掏钱做慈善,资助困难学生。扶贫干部个人倾力倾情帮扶,爱心可嘉,但受个人经济能力限制,难以坚持长久。对个别群众的特殊困难,需将情况及时上报反映,利用社会兜底保障政策解决。对于需长期慈善扶持的,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形成强大的帮扶合力。</p><pstyle="text-indent:2em;">种好扶志“责任田”。扶贫干部有时拿钱拿物,与个别贫困户套近乎,是一种无奈之举。这种“自掏腰包”难以帮助个别贫困群众形成持续脱贫的能力,反而可能助长“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对那些“身贫”又“心贫”的群众,如果不扶志,即使通过给钱给物使其一度脱贫,也很可能坐吃山空再度返贫,进而耽误脱贫攻坚全局。因此要认识到,做好扶志工作,是扶贫干部不能推脱的担子。要找准相关群众的“志短”病根,做到“精准医疗”、对症下药。通过多想些发展产业、拓展就业的方法,给贫困户找到出路,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保持住稳扎稳打的踏实干劲和耐力,让扶志的效果显现。</p>